那個意氣風發的大男人敘述著過往打拼的生活,叮嚀晚輩要懂得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。
早期受日本教育,似乎因此有著大男人主義,要求嚴格的臭脾氣,家族上上下下無一倖免;人總會到達趨近年老卻不算老的階段,所謂的記憶力也變成容易忘記的記憶力,To see is to believe.這句話的出發點很好,卻不一定對,現實中聽到的、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,特別是在那樣的年齡階段,即使看到的事實,說出來卻有差異或有天壤之別,何況,在聽到無法確認是非的事或轉述別人錯誤的言語,加上自己固執的態度,又離事實更遠…,也有本身對某些事物已有先入為主的看法,卻不能接受別人的導正或不認同;當事者若具有一定地位、份量,那麼,說出來的話,有其一定的影響力,或者說有強迫別人認同的能力來的貼切些,有些人一度因為無法忍受這樣的接觸選擇避而遠之。
同一家人要如何摒除成見再聚首呢?一般人沒有好的包容心,也沒有勤勞的動力,往往在必須出面時,像是對方中了大獎或是生病且生命受危時,才能打破平日的陌生。做人何須如此,自身修養不夠,在任何環境都會無法適應,對親愛的人,要學習適合互相生活的方式。人總有年老的時候,智慧會隨著成長而增長,卻也會隨著老化而衰退,年老時,反應慢、無法自行動作、任人擺佈,像個剛出生身體卻長大的孩子,過去的記憶也隨著一點一滴的遺忘了,站在面前的我,你已認不得,難免失落;難以想像,有一天,我也老了,我是否也會忘了身邊的人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